購物車

我對語文教育的一點思考
日期:2024-06

我對語文教育的一點思考

莫言(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)

 

2021年,莫言在網上發布一篇談語文教育的文章,談及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的觀感和建議。

第一,語文教育需要大量的閱讀

這一點對語文教育是特別重要的,學生不能只光學習書本上的知識,也要看課外書。中學的語文課起碼應該拿出三分之二的時間讓學生自由閱讀。

經常閱讀的學生寫出的作文,會比那些只讀課本知識的人好得多。

老師和家長也不要過度地規定學生閱讀的書籍。根據孩子的興趣,進行引導,這樣孩子才能對閱讀自發地產生興趣,才能持久閱讀。

第二,沒有必要讓中小學生掌握那麽多的語法知識

語法邏輯之類的知識本身就枯燥難懂,學生很難產生興趣,自然也就不願意學習。這些知識完全可以放到大學中文系裡學習。即便是學生掌握了語法知識,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作為打底的話,學生是很難讀懂一篇文章的含義,更別說讀懂很多文章;如果連讀懂文章都如此費勁,就更別說能够寫出一篇像樣的作文了。

一個人如果不能在青少年時期得到一種對語言的習慣與直覺——語感,那一輩子就很難寫得出漂亮的文章,而語感是從大量的閱讀中自然獲得。實際上,絕大多數的人一輩子也用不上自己母語的語法。一個基本上不懂語法的人,完全可以正確地使用母語說話和寫作。

除此,分析文章的學習方法也不能提高學生寫作的水準。

可以說,孩子在中學的語文課堂上學到的很多都是沒用的東西。如果說有用,那就是用之於高考,高考完畢,即棄之如敝履。用這麼多的時間,花那樣大的精力,去學一些一次性消費的東西,實在是很不划算。

第三,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立意識

老師常按照他們的思想來進行文章點評,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,依我看來就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文章,從中感覺出朱自清表達的情調,也就可以了。而不是非要看出朱自清的愛國之情,才算對。老師非要把自己的觀點當成標準強迫學生接受,如果不接受就判人家錯誤就有點霸道了。

況且,在文學的閱讀理解中,從來就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,理科可以有標準答案。語文科,無論是對於文章還是名著,允許學生對作品作出他自己個性的分析,只要他們能够自圓其說,就應該判定他們對。有獨立的思考能力,對於學生,並不是一件壞事,相反,學生能够自主思考,在學習和生活中才能收穫良多。

 

香港學生的情況又如何

常聽到家長、老師抱怨今天的孩子不喜歡看書,看的書也多只是課本或老師指定的課外閱讀功課。學生沒有機會接觸長篇的文章,課文多只是短文,他們也怕看長文。小學的語文科作業,往往是填充、造句、改錯、重組,大都是短句。測考、教師出的「工作紙」,也是以短句為主。更令人苦惱的是,語法竟然滲入低小的作業和考卷(見《青田親子閱讀會季訊》第101期)

孩子是否沒有能力看長篇的東西呢?當然不是,所讀的有趣味,孩子就愛讀、能讀,父母、老師昔日在高小初中讀金庸的武俠小說、西遊記、今古奇觀,櫻子姑娘;今日的孩子捧著哈里波特、第一個蘋果、天官賜福。不都是長篇的嗎?這些大部頭孩子能憑上文下理來猜測,通讀。當然,重要的是:孩子要有閒情,沒有沉重的功課和課後補習的壓力;自小已養成閱讀的能力、興趣和習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