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孩子從小說當地語言,中文以後再說
三十多年前的華僑很多是這麽做的,今天部份父母,可能還是這麼想、這麼做。但是,年輕一代的華裔父母,或只有父或母一方是華裔,已普遍認識到在全球化的世界裏,讓孩子學習中文,一方面是保持與祖籍文化、祖父母輩的聯繫,另一方面是多一種語言能力,是給予孩子多一份生存技能,更有利日後找工作和生活。家長並意識到生活在國外,孩子上學後就自然學會當地的語言。既然擁有可以掌握多一門語言的先决條件,就應該把握機會了。
從小沉浸在中文語言環境,最有效
在外國生活的華裔兒童,需要學習中文的語法嗎?從語言習得的自然法則來看,語法並不是學習語言的關鍵因素。
香港的孩子學習廣東話,並不是透過學習語法規則來掌握複雜的廣東話,而是通過大量在家裡和日常生活中的聽說,自然習得語言的使用。在進入幼稚園前,幼童基本上已經能够流利地和家人、玩伴用廣東話交談。生活在香港的非華語兒童在學校和社區與朋輩交流中,亦能掌握流利的廣東話聽說能力,儘管他們從未在學校學習過廣東話語法。
對於生活在海外的華裔孩子,家長可以創造一個中文環境來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中文。具體方法包括自孩子出生後,父母就堅持和他講中文、讀中文故事來培育聆聽中文的語調,一歲多的幼兒就能聽講中文的能力;三歲開始,父母和孩子講運用重複句式編寫的圖畫故事,鼓勵他把故事朗讀出來,以培育習得詞彙和句式的能力。因此,如果孩子每天看一個小時的中文動畫片、電視劇或者中文圖書;家裡約定成人和小孩、兄弟姐妹間,都只說中文;堅持下去,孩子能够在真實的語境中學會如何使用語言,不僅能够流利地用中文交流,還能正確地使用一些複雜的句式。
如真的需要學語法,什麼年齡才適合
年幼的孩子傾向於通過互動和遊戲的方式來學習新事物。語法學習牽涉邏輯思維,大多枯燥乏味。
例如孩子5歲時就上中文學校,學校又教語法,幼童根本不會明白,不能做對語法的功課,沒有成功感,這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,進而影響他們對中文的興趣,甚或不願意開口說中文。
如果孩子在家不說中文,聽講能力和中文基礎比較差,可以在孩子8歲後,適當補充語法知識,讓孩子掌握中文的句式結構規則。但要注意,千萬不要過分强調語法或者花大量時間學習和操練,否則會影響孩子學習中文的興趣和積極性。
結語
學習中文除了是學習一種語言,更是瞭解和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。通過學習中文,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中國的歷史、文學和傳統,有助建立自尊和自重。因此,成人需要更多地關注如何通過有趣的方式,激發孩子對中文和中華文化的興趣,例如,帶孩子參加中華文化的活動,如中秋節的賞月活動、農曆新年的團拜、講故事、朗誦詩詞比賽等。通過這些活動,孩子和同齡朋輩一起聊天、玩耍、說笑、聽講中文,體會中華文化的神